2007-08-26

20070826北投.靈泉山.普濟寺

瀑布的日文是「瀧」,北投溪共五個瀑布,第一個在北投公園內
普濟寺屋頂
普濟寺,圖左是「鐵真院」的徽紋,圖右是魚尾烏龜,象徵長壽及避邪之用
普濟寺,單簷的歇山式建築
普濟寺,六角亭內的「送子觀音」
4月時參加圓環文化工作室-北投巡禮,覺意猶未盡,剛好今天公司的社團活動也是北投古蹟導覽,當然要再去玩玩,這次帶小姪兒一同前往,姑姪二人度過美好的週末假期。

北投,又名「八頭」是原住民語「女巫」的意思,當時原住民和漢人尚不懂使用溫泉,覺得這個地底冒煙的地方很神秘,以為是女巫的住所,故命名之。後來明、清朝在此採集硫磺,接著日本殖民政府大量運用溫泉做保健、療養及保養之用,在北投設立了「陸軍療養院」(即陸軍八一八醫院現址),專供日本皇軍使用,進而促進北投的發展,在此蓋公路,興鐵路(淡水線)。

上回訪北投.靈泉山.普濟寺只顧忙著拍照,沒有好好聽解說,這回再訪,一定要好好讀它。從普濟寺的簡介中瞭解,這是目前台灣僅存最古老的日式真言宗寺院,其完工於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由當時北投第一家溫泉旅店「天狗庵」(1896年)的業主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協洽日本鐵道部官員村上彰一發起籌建,完工後命名為「鐵真院」,不言而喻,「鐵」是鐵道的意思,當時北投有眾多鐵道工人在附近工作和生活,鐵真院是他們的信仰寄託所在,「真」是指佛教的一派「真言宗」;如今寺內仍保有村上彰一的紀念碑(1934年),碑文略述村上彰一畢生對台灣鐵道的貢獻,及對北投建設與開發的事蹟,北投的溫泉管路與新北投線的鐵道,都是由村上彰一等策畫建設完成的。

台灣光復後,「鐵真院」更名為「普濟寺」,沿北投溫泉博物館後方的溫泉路一直往上坡走,會先看到當代草聖于右任先生的題字「普濟寺」的大石碑(1963年),導覽老師要我們注意,上普濟寺的石階其梯高都很矮,這是讓來朝拜的老人和穿和服的女子易於上下;其每隔三個階梯就會有一個階梯面較寬,以便老人家上下時,不用一口氣走到頂,可隨時稍做休息,是很貼心週全的設計。

普濟寺的建築相當簡潔,鐘形窗是其一大特色,單簷的歇山式建築(屋頂下沿再加一層小屋簷,形成一入口的玄關),沒有重簷三進,因此面寬比一般佛寺小,整體成正方形為高級檜木建造;導覽老師要我們舉頭特別注意其屋簷兩側,各設置一象徵長壽及避邪用的魚尾烏龜;接著老師再帶大家往寺院左旁小徑而上,這高度剛好可以盡觀整個普濟寺的屋頂(上次沒走到這條小徑),屋脊最高的兩端可以看到大屋瓦上有「鐵真院」的徽紋,這是日本奈良、江戶時代的建築特色,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也常看見這樣的建築風格。普濟寺雖經多次修建,但仍保有近百年前的風格,所以於1998年列為「市定古蹟」。

寺中主要供奉「湯守觀音」,「湯」是日語的溫泉,意即溫泉守護觀音。左方涼亭內另恭奉有日本的「子安菩薩」(地藏王菩薩的分身之一),此石佛左手抱嬰兒,右手持禪杖,背部刻有「正心妙覺」大字,是台灣神像中少見形式,若沒有先聽解說,很容易會聯想到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吧,我想。本地人稱其為「送子觀音」,聽說求子嗣和求子女平安很靈驗。石佛前有一老樟樹,其樹形中段隆起,像懷孕的婦人,想求子的婦人也會順道拜樹,聽說有加分的效果。訪普濟寺,請大家務必遵守寺規,其寺外可拍照,內部歡迎參拜但不能拍照喔。

坦白說,我不愛台灣一般寺廟的建築,色彩絢麗得讓人心慌,我極偏愛這樣仿漢、唐風格的寺廟建築,樸素莊嚴沈靜,用色僅黑、白、灰和黃,但更能展現寺院建築之美。另,從寺廟可以知道日人受漢、唐文化的影響極深遠,建築如此,宗教、文化…亦然。

離開普濟寺,回到溫泉路,可看到對面圍牆內有日治時期的台灣銀行三棟宿舍,皆已毀敗不堪,無人居住,這麼美的日式建築和前庭,沿著北投溪而建,如果能修復該有多好。

今天要謝謝台北市文建會的志工,古蹟解說員鄒優楊老師(現任教於桃源國中),謝謝他言簡意深,多方引導式的解說,連即將升小二的小姪兒都聽得津津有味。

北投相關資訊:http://peitoumuseum.culture.gov.tw/z1.htm
延伸閱讀:http://ok.writers.idv.tw/2007/04/blog-post_29.html
今天拍的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ceschiu/sets/72157601789652356/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好:因為在網路上搜尋送子觀音,拜讀到你的部落格,可否請問您普濟寺的地址或該如何前往呢?
我的信箱evelyn_688@yahoo.com.tw
如造成您的困擾請見諒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