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2007以色列〕耶路撒冷.耶穌受難苦傷路十四站(第1-4),追尋耶穌的腳步

終於要寫中東行最難下筆,也最難整理的這一段。

我們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區沿著彎曲狹窄的石板路街道,追尋耶穌的腳步。行前看過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導的電影《耶穌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我不是教徒,坦白說,即使朋友在行前曾好心送我一本極簡版的聖經,我都沒法耐心一讀,看電影是快速進入這段歷史的捷徑。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充斥著導演想表現的“寫實”,看的過程我不時想撇過頭去,某些畫面實在不忍,看完滿眼血絲,久久難忘。

走這段路心情有些沈重,和以往純觀光遊山玩水的心情大不同。現今回想起來,仍有些難以置信,我曾走過這條耶穌當年走過的路,路上有多少耶穌的鮮血、汗水、苦難和眾人的淚水。 延伸必讀:
老王小姐講故事:苦傷路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category_id=1975249

老夫子姐姐講故事:在苦路上
http://blog.roodo.com/may.lin/archives/784277.html

整理書籍和網路上的資料說:苦傷路(VIA DOLORASA或英文The way of sorrows)是依循著基督教信仰傳統中對耶穌受苦過程的默想,這傳統有一專有名詞「十四站苦路默想」。是基督徒遙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難的日子,而苦傷路是耶穌被宣判為罪人,背負十字架走向各各他(Golgotha),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路徑。 苦傷路通常由獅子門進入,門旁的教堂相傳是聖母瑪莉亞的出生地(Birth Place Virgin Mary),瑪莉亞的母親名為安娜,故此教堂名為聖安娜教堂(Church of St.Anne),教堂建築的自然音響效果極佳,當天巧遇來自美國的華人教友團來參訪,他們正在堂內高歌聖曲(可惜我不知曲目)獻給聖母,這氣氛很感人,身心靈瞬間被淨化的感覺,唱完我們大聲為他們鼓掌,大家親切地互打招呼。

團友Tony兄緊跟其後說要獻唱一曲(我只記得這兩句歌詞:不管天有多黑,星星總在夜空閃亮...),他特別囑咐我們不需鼓掌,因為這是獻給聖母的,不同於一般的歌唱表演。看來處處是學問,我們不能失禮,不過這是以往參觀許多歐洲教堂未曾有的經歷,鼓掌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回應,聖母應該會包容我們的。

第1(I)站:耶穌被判死刑,我們由獅子門進入到苦傷路的第一站,也就是耶穌受審判的地方,現址是一穆斯林學校-奧瑪莉亞(El-Omariya College),古時這兒是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所建造的安東尼亞城堡(Antonia Fortress),耶穌時代則是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的審判堂,據說耶穌在此被定罪,罪名是「自稱是猶太人的王」。

註:釘十字架刑罰源自希臘人或波斯人,羅馬人學來對付反抗帝國的叛徒的酷刑。
註:希律王,站在猶太人來說,他是羅馬帝國派來的統治者,其任內最偉大的建築有3 :1馬薩大 2希律堡 3聖殿,每一個都有很深的故事,有空再來考古。

現今每週五下午,聖方濟會的大批信眾仍會從奧瑪莉亞學校的廣場(即第一站)開始沿苦傷路行進,並在幾個特定的點做祈禱;據說,從十字軍時期就共同認定的這條苦傷路,並非根據考古的結果,純是基督徒的祈禱活動,目的在鼓勵信徒們在這條路上體會耶穌基督為世人所承受的苦難,那種被聖靈充滿的感覺才是基督徒所追求的。耶穌是否真的走過這條路,就留給考古學者繼續去研究,苦傷路的精神意涵重於實質,我想,就如同媽祖到底在哪些地方救過漁民,不是最重要的,漁民在險惡的大海中求生,時時感受被媽祖保祐的意念才是最重要的。 我原以為這條苦傷路會因為耶穌的聖蹟,受到特別的保護,比如會有圍蘺,或特別的清掃整理,但看這條路上住著猶太人、穆斯林,有小商店、住家、教堂、清真寺,和一般老舊社區相仿,但多了份多元民族和宗教融合聚集的氣氛。

第2(II)站:鞭笞教堂,耶穌背起十字架 現址是兩座聖方濟會的禮拜堂,據說是昔日耶穌被判死刑及鞭打的地方,第二站就在第一站的對面,耶穌在此背起十字架,受到羅馬士兵凌虐、鞭打、嘲弄並諷刺耶穌是「自稱是猶太人的王」,逼迫耶穌帶上荊棘冠冕。為了紀念耶穌,現在這裡規劃出一個庭院,並且蓋了兩個教堂,左邊是受刑教堂(Church of Condemnation)、右邊則是鞭苔教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這兩個教堂的馬賽克玻璃都描繪著當時耶穌受難的情景。

第3(III)站:耶穌第一次在十字架下跌倒 現址是波蘭禮禮拜堂,在其大門門楣上有耶穌在十字架下跌倒的雕刻作品 THE CHAPEL AT THE 3rd STATION ON THE VIA DOLORASA WAS REBUILD BY THE POLISH PEOPLE AFTER THE LAST WORLD WAR 第4(IV)站:耶穌遇見母親 現址是亞美尼亞天主堂ARMEN HOSPICE,據說聖母瑪利亞站在路旁想見兒子耶穌一面。

資料來源:http://www.bhcbc.org.au/arch_02mag.htm
第一站:是耶穌被鞭打及戴上荊棘冠冕之處。(約19:1-2) 
第二站:是耶穌被定罪的地方,在聖殿西北角一處有石頭,名為 「鋪華石處」, 在這裡彼拉多將耶穌交給群眾去釘十字架 (約19: 6)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耶穌為什麼會跌倒呢?是為了我們所受的鞭打, 並且我們所有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 
第四站:紀念聖母瑪利亞在路上目睹滿身傷痕的耶穌,她的悲傷,肝腸寸斷, 母子親情,盡在不言中。
第五站:在這裡,古利奈人西門被羅馬士兵強迫幫耶穌背負十字架。 (可15: 21) 然而他的經歷,竟是他蒙福的開端。因他聽了耶穌的十架七言而信了主,得了救恩。
第六站:紀念一個叫 VERONIA的女子用手帕為耶穌擦汗,而耶穌血汗的真容竟留在她的手帕上。
第七站:紀念耶穌第二次跌倒,祂既有西門助祂一臂之力去背十架,祂還是跌倒,可想那時的祂是何等的痛苦及孱弱。
第八站:紀念耶穌安慰婦女不要為祂哀哭 (路: 23:27-28)。耶穌在極大的困苦患難中仍不自嘆自憐,反而關懷安慰那些看見他受苦的軟弱婦女。
第九站:是記念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十至十四站全都在今日的聖墓教堂之內,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站,彼此相當接近。
第十站:在聖墓教堂二樓有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壁畫之處,是紀念神的羔羊耶穌在此被父神獻上。
第十一站:耶穌臥在地被釘在十架上。
第十二站:就是十字架被高高舉起的地方,耶穌在這裡將靈魂交給父神。
第十三站: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取下來受膏的地方。
第十四站:是耶穌的聖墓。
↑苦傷路通常由獅子門進入,門旁的聖安娜教堂(Church of St.Anne),相傳是聖母瑪亞的出生地(Birth Place Virgin Mary)
↑整條苦傷路均由石板地構成,我們沒有進第一站,原因忘了
↑第二站:鞭苔教堂,是耶穌被定罪及鞭打的地方,在聖殿西北角一處有石頭,名為 「鋪華石處」, 在這裡彼拉多將耶穌交給群眾去釘十字架 (約19: 6)
寄件者 以色列
↑苦傷路第二站:受刑教堂內部。教堂裡的壁畫和馬賽克窗都描繪著耶穌被羅馬士兵凌虐,背上十字架的情景。
寄件者 以色列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耶穌為什麼會跌倒呢?是為了我們所受的鞭打, 並且我們所有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
寄件者 以色列
↑第三(III)站:耶穌第一次在十字架下跌倒 現址是波蘭禮禮拜堂,在其大門門楣上有耶穌在十字架下跌倒的雕刻作品 THE CHAPEL AT THE 3rd STATION ON THE VIA DOLORASA WAS REBUILD BY THE POLISH PEOPLE AFTER THE LAST WORLD WAR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教堂內部
寄件者 以色列
↑第四站:紀念聖母瑪利亞在路上目睹滿身傷痕的耶穌,她的悲傷,肝腸寸斷, 母子親情,盡在不言中。現址是亞美尼亞天主堂ARMEN HOSPICE
寄件者 以色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