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0

放煙火,賀新年

連續兩年在台北跨年,今年決定上霧社和原住民朋友一起跨年,想到可以和一群朋友一同唱歌、跳舞、喝酒和歡樂,讓新的一年,從”千杯”做起,嘿!嘿!開心極了。20081227這天回家的路上,臨時決定遶到101,轉起鏡頭,放個煙火,搶先來祝賀大家新年快樂。
大圖連放

2008-12-22

於時間的天涯荒野中,祝大家耶誕和新年快樂!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於千萬年之中遇見所遇見的人
於時間的天涯荒野中
沒有早一步 沒有晚一步
剛好趕上了
那也沒有別話可說
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奧,你也在這裡嗎?

《愛》 張愛玲.寫於1944年
more photo看照片:2008.12.20-21《合歡山》楓了

照片只有裁切、微調了色階和飽和,沒有移花接木。不用去遠方,台灣就有這麼美的”楓”景,請大家多去走走,共同珍惜我們美麗的寶島。
 
Frances用愛心楓葉,先祝大家耶誕和新年快樂!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2008-12-16

到「花蓮馬太鞍溼地」上捕魚課和烹飪課

↑謝謝好友Kristen 幫我拍照,留下這美好的回憶 http://blog.yam.com/user/kristen322.html
達爾文同學正努力將檳榔葉鞘折成船形,做出最天然的碗公,這是阿美族朋友的智慧,在野外食用的餐具
阿美族人捕魚可是有大學問,他們會在溪中製做天然漁礁,名「巴拉告」(意為魚的家),然後吃多少網多少
用花蓮光復鄉的紫糯米與白米一同煮出來的紫米飯,特別好吃。糯米放在小塑膠袋中揉一揉就乖乖變成DIY麻糬了,加了花生粉特好吃。
頭目馬耀老師正在解說,如何在溪中製做天然漁礁,名「巴拉告」(意為魚的家)
葉子下面就是魚兒的家,有四時流動的清溪,才能養出最健康的魚蝦
我自首,麻糬是這位阿美族勇士朋友搗的,我只是做做樣子
麻糬很黏,其實女生來搗,真的是「難以自拔」
捕魚樂@芙登溪,只是魚兒可能不太樂
七手八腳捕魚樂@芙登溪
我也很投入
我們在溪流邊採摘水芹菜,等會兒要放在魚湯裡,喔!光想就很天然又好吃
升火準備煮魚湯
天然的最好,這湯匙好美,大家做好都捨不得用,拿回家做紀念品
「石煮法」上場,燒熱的石頭正要下鍋
上菜囉,鮮魚青菜湯,養生又好吃,飯後還有現搗熱麻糬沾花生粉當甜點,讚!
到「花蓮馬太鞍溼地」上的第二堂課是捕魚課和烹飪課。阿美族朋友先為我們簡介阿美族人的文化,阿美族是母系社會,男生嫁給女生可是天經地義又光彩的事(解說員特別強調,這不同於漢人的入贅婚,有不得以和委曲的成份喔)。少男少女成年後,在各式聚(舞)會中,由女生挑選男生做老公,女生會把喜愛的男生的佩袋(dofot)拿走,且被挑中的男生不得拒絕,即不能把箭套搶回。婚姻存續中,如果男生好吃懶做,表現不優,還會慘遭休夫,且被休後不得住在族中,必須遠走他鄉(沒臉待下去),而女生則可以再去找新的丈夫。經過這番「前言」,令當天的捕魚課和烹飪課添加不少緊張和搞笑的氣氛,因為男士們都不自覺地加緊表現一下,很妙。 阿美族人捕魚可是有大學問,他們會在溪中製做天然漁礁,名「巴拉告」(意為魚的家),最底層是一排中空大竹筒或蛇木,中層是成捆的樹枝,最上層是相疊的棕梠葉,這樣會自然吸引浮游生物、小型魚蝦都同時入住這高級三層樓房,當然也會吸引更大的魚(如台灣鯛)入住在最底層,進而形成小小食物鏈,漁人補魚時,只要拿著小魚網,把樹枝和大竹筒小心分次地往魚網倒,不管大魚小蝦都可輕易入網,真是太有智慧了。古人善用而不爛用大自然資源,吃多少捕多少,實令我們現代人汗顏。我們拿著漁網,開心又笨手笨腳地在溪中當起漁人,還真的有魚蝦入網,太好玩了。接著我們在溪流邊採摘水芹菜,順便又上了一堂認識野菜課,今晚魚湯料理的食材於是準備就緒。(註:阿美族的傳統,漁獵是男人的事,女性不得參與,但現在是開放的社會,所以女性遊客也可以參與捕魚體驗,這麼難得的機會,儘管12月天冷,我當然還是要把第一次下海捕魚獻給馬太鞍囉。) 接著大家走進開放如涼亭式的廚房,先別急著烹魚湯,老師要先教我們如何做碗和湯匙。阿美族人會以檳榔葉鞘折成船形,稱為「吉發」,是最天然的碗公,大家把小時候摺紙飛機的功力拿出來,也做得有模有樣。另一邊阿美族的朋友把大竹筒削成船形當鍋子,把潔靜的山泉水、魚、水芹菜(有去腥的作用)和鹽放入竹筒鍋,但竹子燃燒後會成灰,怎麼當鍋子啊?原來接下來是「石煮法」上場,族人撿拾溪流中約拳頭大小的蛇紋石,將其用木材燒到石頭呈火紅狀,然後用水沖掉煤灰,再放進竹筒鍋中,只見一鍋冷水發出滋的一聲,馬上冒泡呈沸騰狀,哇!大家齊聲大叫,這真是太神奇了,五分鐘後魚肉就全熟了,上桌前再撿出二顆石頭,剩一顆石頭保溫,鮮美的魚湯上桌囉。我們吃到最後一刻,魚湯都還是熱的,在微雨溼冷的黃昏,來一碗自己半自助完成的鮮魚湯,真是再幸福不過了。(客倌們,請千萬注意!不是所有的石頭都可以做「石煮法」,有的石頭遇高溫會迸裂,這點兒可別自己亂試。) 上課地點:花蓮馬太鞍溼地-欣綠農園 http://www.shin-liu.com/

到「花蓮馬太鞍溼地」上自然課

↑歡迎光臨「花蓮馬太鞍溼地」
↑用24-105勉強打到的「紅冠水雞」,很多外國觀光客都專程來此賞鳥,而我們在台灣就近就可以觀賞,很幸運呢
↑萬坪自然綠建築的豪宅是「紅冠水雞」的家,好羨慕喔
↑台灣萍蓬草
馬太鞍文史工作室-「 拉藍的家」
http://www.lalan-unak.com/p_02.htm
許久未曾親近大自然聽聽蛙鳴鳥叫了,這回和一群部落客朋友一遊「花蓮馬太鞍溼地」,才發現大自然美妙的聲音,真的有抒壓解疲的功能,我好喜歡。 馬太鞍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面積廣達120餘公頃,馬太鞍是原住民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原來早期沒有門牌,住民相約皆以地物或地形為之,比如說:今天我們相約在「樹豆很多」的地方來唱歌吧。之後漢人來此,常聽到原住民朋友指著這片溼地說出「馬太鞍」三個音,就以此命名。我想,就如同台北人講電影街,通常是指西門町一帶。 20081213這天到「花蓮馬太鞍溼地」上自然課,當地解說員提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今年曾舉辦「123繞TAIWAN」活動來宣傳台灣123個農漁村,花蓮馬太鞍是其中一個,也曾得到「十大經典農漁村」,水保局在此投入相當多的心力與經費。
當天除了溼地保育和認識植物等解說外,我最愛的是夜間生態觀察,天空飄著微雨,大家冒著溼冷天寒仍全程參與,部落客果然是好學、好玩的一群人。解說員提到,全台灣統計約有三十多種蛙類,而馬太鞍就多達十八種,可見這兒保育做得很成功,蛙兒的星光大道上,最紅的當屬「小莫-莫式樹蛙」,聽說有遊客覺得蛙鳴分貝太大而睡不著,我沒這困擾,睡得香甜,可能是小時候住過鄉下,很懷念這聲音呢。 當天沒帶腳架,只好請大家到以下網頁欣賞「小莫-莫式樹蛙」的風采,他鮮綠的真皮外衣,加上粉紅有小斑點的長腿,解說員形容「小莫」比穿網襪的美女還美。哈!真是有趣的比喻,也真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親身來體驗,和「小莫」來個星空下的浪漫約會,包你虛不此行。解說員也教我們分辨公、母,原來只有青蛙王子會發出叫聲,母蛙是很沈默的。(題外話:那我就是井底之蛙,什麼都不懂。) 「小莫-莫式樹蛙」的風采 http://www.tonylee.idv.tw/tony/mylog/image/20060106-2/ http://www.wretch.cc/blog/den531/3126359 上課地點:花蓮馬太鞍溼地-欣綠農園 http://www.shin-liu.com/
上課地點:「 拉藍的家」 http://www.lalan-unak.com/

2008-12-09

〔感謝〕水瓶子送的捷克牌小水瓶…

感謝水瓶子遠從捷克拎了紀念品給我,哈,其一是個小水瓶,或說小花瓶,可以拿來喝水,也可以用來插花,上面還有我的捷克文名字:Františka,真是貼心的水瓶男呢。其二是慕夏畫作的紀念吸鐵,真美。

〔感謝〕海豚飛寄來的富士山明信片

20081208這天收到好友海豚飛從日本寄來明信片,謝謝海豚飛啊。明信片上是令人非常嚮往的銀白富士山雪景。海豚飛今年是第二回去日本,上回她是1月29日從北海道寄給我明信片,這回是11月29日,剛好相隔10個月,真是巧哩。她這回去得超久,長達13天,遊記命名為「禪風居遊」。我想居遊真是完美的旅行方式,長得讓你能細細品味遠方的一切,而在你想家時,旅程剛好結束。 海豚飛在明信片上寫道: Dear Frances: 來照滿山白雪的富士山吧. 海豚飛20081129 是啊!好想去富士山呢。

〔婚攝〕天大的囍事

20081207這一天
大家都哭成一糰
婦女同胞不用說
連在商場上打敗無數艱難的硬漢姑丈
連一向超級愛笑的小花童
都哭了
其實這一天,可是我們家大囍的日子呢
一堆人又哭又笑的,全為了親愛的表妹和表妹夫
祝你們 甜甜蜜蜜,永浴愛河,攜手到老,永誌不渝
(第一次拍婚攝,我一邊拭淚,一邊對焦按快門,這...這真是太難了!)

2008-12-03

曬太陽

最近周遭不少朋友和同事都感冒了,得空去曬曬太陽,走走路,流些汗吧,人也是需要空氣、水和陽光的。

2008-12-01

毎個現實背後都有故事,看電影〔荒唐歲月 (Stolen Childhood)〕

坐地鐵去上班、赴約會、接小孩、郊郊遊,這些都再平常不過,但坐地鐵去殺人,這真的太駭人,這部片就是講一個兒童殺手坐地鐵去殺人的故事,原以為這是部暴力超現實片,等看完,才知道什麼是寫實,才瞭解「義大利電影擁有非常深厚的寫實傳統(戰後影響全世界甚鉅的新寫實主義運動即源自義大利)」,這段話在說什麼。 這部片得過捷克卡洛維瓦利國際影展(這可是A級影展喔)最佳影片。 黃英雄老師的導讀〔荒唐歲月 (Stolen Childhood)〕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pbgid=2803&entryid=583873 聞天祥先生的影評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750&c=BA0001

〔攝影筆記〕看沈昭良先生的攝影展《玉蘭》



11月16日去看完沈昭良先生的攝影展《玉蘭》後,一直急於想把看展筆記寫好,一來想把東西做整理,免得犯健忘病,二來也想和朋友們分享那個充實的下午。

http://www.shenchaoliang.com/CHINESE/NEWS/C-news013.html 沈昭良先生的《玉蘭》攝影專題,是作者自2001拍到2007年的作品,玉蘭花系列最初原本是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專題而拍,但工作結束,沈先生看到這樣一個台灣特有的產業供應鍊和文化現象,於是構思紀錄它,一拍多年,集結成展、成書。 當天沈先生第一個談到:「大家如何看展?」,是啊,從小看展到大,我都沒太想過這問題,有導覽老師時,反正就跟著走,沒花腦子;沒有導覽時,就自己隨意亂看。沈先生談到,看展先看現場的動線說明,通常作者安排的動線,具有相當的結構性,如同一本書的編輯架構,有起承轉合,有一定的用意,有作者強烈想表達的東西在其中,所以最好先照作者的動線看一次,之後,再按自己的動線看一次,對照自己的想法,看有何不同。哇!這不但有趣,也豐富我的思考力。 沈先生也聊到,他用蒙太奇手法,在同樣的場景,相同的情節,在晨昏、晴雨時拍《玉蘭》,看有何不同。展場的動線,以在寺廟附近賣玉蘭花做開場,以玉蘭花禮佛做ending,沈先生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動線安排,其實是想,如果觀者要倒過來看也可以,兩者都說得通,巧妙在其中。 展場不大,有音樂、有樂音的迴音、有長凳,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現場音樂也是展覽重要的一環,這次的《玉蘭》,現場重覆播放著胡德夫演唱的「美麗島」,因為這是唯一一首歌詞有「玉蘭花」三個字的歌曲。 http://www.cloudgate.org.tw/cg/cgnews/feature.php?id=299  
「美麗島」歌詞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我來註:「美麗島」這首歌早在1977年就已創作,1978年才被民進黨拿去用作黨外雜誌的名字《美麗島》,這個一定要來前情提要一下。) 

沈先生談到:怎麼決定專題?
其一,當然是作品內容集結豐盛,每個單張結構都很熟(強),才成為一個美好的樂章,過程像寫書。其二,個人感知不同,而決定專題,舉例而言,作者最常聽到別人對他說,你的照片我看了很感動,但其中有一人對說,你的照片令我覺得恐怖,作者知道此人的生活背景,知道他真的從來沒看過身障者拿玉蘭花沿街叫賣的場景,說這話,並不是要故意突顯他自小生在較優沃的環境。 肖像不好拍,最好讓被拍者處在安靜的狀態,作者在《玉蘭》中有一子題是拍一對種玉蘭花的夫婦,除了在農園的照片,其中一張很特別,夫婦坐在臥室的床上,背景牆上是兩人多年前的婚紗照,雖然是作者安排的場景,但這也是某種記實,因為這本是夫婦日常的生活之一,只是連夫婦本人也沒有這樣被拍過。 為什要用黑白攝影來表現某一專題? 作者說:一是抽離色彩,可減少干擾。二是暗示觀者,相對於彩色實像,照片是虛像。三是黑白攝影較易跨越文化界限(這點,作者沒有解說和舉例,我猜想,比如白色,在華人社會通常代表喪事,但在其他族群可能代表喜事;如果將色彩抽離,觀者較不會先入為主地以己身文化來觀看照片)。四是作者的個人好惡。 作者聊很多拍照的過程和心情,我雜亂地記著:賣玉蘭花者,常處在被拒絕的狀態,這點和攝影人很像。很多人拍過台灣特有產業(如檳榔西施、電子琴花車、喪禮中的孝女白琴…),但少有人長期做有系統紀錄,或做成攝影專題,大多是飽滿的單張。作者也謙稱,自己由於長期記者工作養成的嚴謹,即使現場紛亂,但總能輕易框取到自己想要的。作者也談到,不管今天有沒有拍到好照片,要珍惜過程中帶給自身的養份。先知先覺,在前去新聞現場前,先預想畫面,才能在混亂中,站在對的位置,拍到想要的照片。 與被攝者對話,要細心觀察被攝者是否不自覺地演起來。沈先生談到,曾有個戰地攝影記者,在跟拍戰事時,某士兵突然回頭對記者說:「我剛才表現得如何?」。令人驚覺和思考,什麼是客觀的真實?要用心、用腦去判斷。

沈先生談到他早期的作品《南方澳系列》,多年前,他追求的是張張飽滿,當時民風保守,被攝者不太會拒絕拍照的人,看舊作,可看出民風的改變、自己的改變和成熟度。 前一篇:黑白攝影展,黑白看? http://dearfrances.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