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5

2009 台北奔牛節(CowParade Taipei) ,大家一起MooO...

創作者:黃蘭雅 作品名稱:行走的海洋 媒材:壓克力珠 「具透明感,珠光的色彩質感,一直是創作物件中的主要元素之一。以壓克力珠為主要材料,以集合物的方式,將不同層次深淺藍紫色調的珠子鑲嵌在整個牛身表面,珠子透明晶亮的質感,牛承載著海洋和天空的色彩,在紛雜的城市中行走。」,盲人還可經由觸摸,讀出本次的展題。 〔因為主辦單位規定”攝鬼勿入”(自編台詞),所以今天的照片九成以上都是偷拍的,效果不佳,請各位見諒,尤其是各位偉大的牛牛創作者,我對不起你們,情非得以。還好部份創作者有blog,請大家務必連過去看,原汁原味,心血結晶。〕 http://www.nonprofitgallery.com/~lanya/ 創作者:李明憲 作品名稱:牛轉乾坤 媒材:複合媒材 把站立的牛,切割成上半是牛頭,下半是牛腳,上下有圓形轉輪,可180度轉,希望台灣能藉著即將到來的牛年喜氣,牛轉乾坤。〔藍、綠二色有無巧合,作者沒說,我也閉嘴,藍天綠地本來就是牛牛生長的最佳環境,所以...,我果然忍不住又說了一堆。〕 創作者:阿咧先生 作品名稱:哪裡?哪裡? 媒材:複合媒材 這不是轉印喔,是特愛手繪的阿咧先生筆一筆一筆畫的小怪獸和美少女,中間還有他murmur的文字,不打底稿能這樣作畫,看得我兩眼發直,還有應該帶放大鏡來的。 http://tw.myblog.yahoo.com/mini061765/article?mid=6211&prev=6266&next=6128 創作者:陳浚豪 作品名稱:牛羊變 媒材:乒兵球 用乒兵球把牛變成羊(乒兵球變為捲捲毛),但羊會看起來很像牛。我想用燈泡或LED燈扭來扭來做一隻七彩霓虹燈牛。
創作者:許旆誠
作品名稱: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媒材:複合媒材
感謝藝術創作者許旆誠老師願意讓我們拍照,和我們聊聊他的創作,他說,以前畫插畫都是在一個平面上作畫,現在畫布是立體的,很花力氣,很費心思。
藝術創作者許旆誠老師的同學某先生正專心創作,不好打擾他,牛腹上是連理枝(由於尚未完成,我們覺得像魚鱗),真期待看到完成後的作品。
藝術創作者許旆誠老師是客家人,他用台灣客家傳統農家的犁頭(還沒進場)、牛肩擔與傳統紋飾,象徵台灣人對於土地的敬意。
創作者:吳是廣告企劃公司 作品名稱:如果有一天,牛從地球上消失了? 媒材:複合媒材(把一顆顆電腦鍵盤貼上牛身) 如果環境繼續惡化,以後我們的子孫可能連一頭牛都看不到了!只能從電腦鍵盤上網搜尋到牛的影像。
創作者:游文富 作品名稱:羽牛 媒材:複合媒材 作者將一貫使用的媒材”白羽毛”,來改造牛隻的表層,使其表皮呈現猶如禽類的質感,牛還會有雙翅膀。一點一點的是一個個小孔,等著將羽毛置入。(好夢幻,我也想要一隻)
素牛,待創作中
2009 台北奔牛節(CowParade Taipei) ,大家一起MooO... http://www.huashan1914.com/Templates/Model1/news/news_02.jsp?np_id=NP1222851553043 請大家不要顧名思義,以為這是西班牙奔牛節的台灣版,到時會有大批狂民和狂牛一起在街上狂奔,簡單講這是個以牛為主題的公共裝置藝術,藝術家們先在華山(牛棚)把牛牛做好,明2009年(也恰好是中國的牛年)這些上百頭的藝術彩牛會一起放在市區街頭,仿如“奔牛節”盛況,台北是第65個舉辦的城市,請大家先發揮一下想像力囉。 資料參考來自以下: 台北官網:http://cowparade-taipei.com/cowparade/SponsorJoin.jsp 國際官網:http://www.cowparade.com/ 活動極有趣,大家快去華山逛逛。有小朋友的可帶他們參加「小牛體驗營」,一起玩創作藝術。可惜主辦單位在這段創作過程中不開放拍照,查普特正在想辦法用blog報導的方式和主辦單位洽談,看可否拍下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並和這些藝術家對談。 這麼好玩,又可讓大眾親近藝術的活動,居然沒有大肆廣宣,實在可惜,查普特今天和我相約先去看看,我以為完全没機會拍照,所以只帶小DC,大失策。先放照片,在下一篇再來詳聊。以上文字部份轉摘和參考自該活動的導覽簡介。
來看台北奔牛節創作者之一「丁凡」的記錄第一篇第二篇

2008-10-22

雲彩富士山

想旅行想瘋了,上週公司在松山機場附近大樓辦活動,用小DC隨手拍下這雲彩堆成的富士山,唉,望圖解渴一下。

開心.裸體

每當不開心的時候,就把我的開心菓抓來拍拍照,開心菓今天帶她的最愛《裸體芭比》一起入鏡,芭比今天的髮型和影子極有趣。

再讀《停車暫借問》鍾曉陽

鍾曉陽《停車暫借問》,可惜沒趕上她的簽書會
倦,好想去旅行,但總是困住,動彈不得
幸好昨天趁和朋友相約的空檔,在師大附近《水準書局》買了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是相隔25年的全新紀念版,天啊!這本書有這麼久了嗎?封面很典雅,如今重看,人生風景多所轉折,感想自然不同,有些以前沒有的想法浮現。

2008-10-20

感謝水瓶子來自〈捷克.克倫洛夫〉的明信片

↑水瓶子自製明信片,所謂自製,就是當天拍照,自帶印表機在旅店列印,然後回國前寫好,貼好郵票寄出,這樣好累啊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writers.idv.tw/tzJjKL#5255641411811122002
↑水瓶子自製明信片背面
↑2006年9月,當時也在捷克.克倫洛夫拍下這隻鳥,建物剛好在整修,所以沒有拍街景
↑捷克午後街景和女士們的姿態總是很有味道
↑2006年9月,走在捷克.克倫洛夫的街道。許多美景,一一飄過腦海,何時才能再遊捷克 今天20081018收到水瓶子來自捷克.克倫洛夫的明信片,很開心,郵戳上的日期是20081013,相隔才五天,兩國郵政真是太有效率啦。雖然捷克使用歐元多年,但明信片上的郵票還是以捷克幣克朗(KC)來標示,想必捷克仍是雙幣並行。郵票上的圖案是個古老的機具,文字是“ 1908 Národní Technické Museum 2008”,問了股溝大神才知,這郵票應是為捷克工業技術博物館http://www.ntm.cz/而發行,很符合水瓶子愛逛博物館的風格。 水瓶子寫道: 感謝這兩年來的協助與幫忙.喜歡旅行的同好難尋,希望未來能繼續互助(相)幫助 水瓶子 2008.10.7 捷克.克倫洛夫 我說,水瓶子啊!我才要謝謝你闢了圓環文化工作室,讓志同道合的大家相遇,共同完成一些美好的事。(謎之音)喜歡旅行的同好很多啊,怎會難尋?
每次收到明信片都很開心,但想到你熬夜印和寫明信片,居然沒和團友們去好好享受捷克的夜生活,實在想叫你不必這樣,旅行時就該好好享受每一個當下,不過,也許你真的很愛宅在旅館內寫明信片,另一個謎之音。

2008-10-18

不能說的秘密酸菜白肉火鍋‧部落客好友歡聚趴

↑姓「低」名「調」的某人的背影,最近得了IPA國際攝影大獎 http://www.wretch.cc/blog/CafeCafe/11300989
↑↓因為不能拍食物,只好拍人;有的朋友不想曝光,所以用傑利海豚飛來代表,拍下這麼開心的大家,我也好開心
20081015這天我們在台北開火鍋同樂會(感謝 Vincent 的大力安排),因為地點是不能說的秘密酸菜白肉火鍋,所以不廢話,請大家去好友傑利家看紀錄。沒想到傑利吃個火鍋,都可以這麼傷春悲秋的,寫得有那麼點兒感傷呢。 [食記] 酸菜白肉火鍋‧旅遊部落客歡樂聚!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13864616 當天拍下開心的大家 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ceschiu/sets/72157608121138933/

2008-10-11

2008 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青春敲啊敲
↑這鼓陣的小朋友各個都好賣力,好認真
↑古今露背裝 ↑前、後都戴面具,夠怪 ↑小女生,怕鞭炮聲
今早電影沒看成,被爸媽抓去拍照,意外的收穫-2008 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明天還有活動,想去的可去看看,只是我也不確知可拍性如何。
http://www.hakka-lib.taipei.gov.tw/2008hakka/summary.html
老爸老媽退休後,積極發展個人興趣,學國標舞、拉胡琴、練合唱團、社區巡守,身為客家人當然客家鄉親的活動更是不可少,所以週末假日他們大多比我還忙,除了事先約好的家庭聚會,我實在搞不太清楚他們的行程,加上近日我學攝影忙外拍,家人呈現各忙各的狀況,今天難得在家想睡個大覺,就被他們唸住:「你今天有空,去幫我們拍照吧。」,今天上午大晴,一路跟拍,好熱好曬啊!
照片陸續整理中

ps-IMG_0525

〔習作〕街貓.1

↑用好玩的軟體補一張,讓貓貓陪我玩blog
http://www.photofunia.com/
#1 家附近的街貓,另一隻還在呼呼大睡,完全無視我這個狗仔 #2 左顧右盼   #3 好棒的太陽 #4 好舒服 #5  看什麼看,狗仔法蘭

2008-10-05

2008流浪之歌音樂節-城市邊界,音樂超越了一切對立

↑〔薩米爾.馬霍〕表演烏德琴
↑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拿一個像縲絲起子的物品示範如何將鼓調音
↑鼓皮本來多以獸皮製作,但為了適應世界各地潮溼的天氣,會以塑料代替
↑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說:據傳說,鼓最早緣自於非洲婦女篩米時,因拍打米篩意外發明了鼓
↑手指連續撥打鼓面,是高難度的技巧
↑鼓內還會放些小豆子,會發出沙沙聲,聽了手癢,腳也癢啊
烏德琴源自伊朗,烏德是「wood木頭」的意思。最早琴身是扁的,後來才演變成大圓弧。有「中東樂器之王」之稱,烏德琴被認為是中國琵琶、歐洲魯特琴的前身。由於現代吉它延自魯特琴之一種類,是以烏德琴也被視為吉它之祖。
↑左、右手都可彈,請回頭看第一張照片,厲害! ↑樂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天下午去中山堂上中東音樂課,老師是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和手鼓演奏家〔伊塔瑪拉.多力〕,中東音樂真有魔力,聽了手癢,腳也癢,拍照時身體一直想跟著樂音舞動,要一直勉強忍自己立正才能按快門。這兩位樂手分別來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巴政治對立(情況類同我們和對岸),但音樂無國界,且神力無邊地打破一切對立。 去年訪以、巴後,我曾寫著:我們似乎很愛牆,但也為牆感到尷尬 http://dearfrances.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9828.html 這兒有影音可聽:〔小毛 django〕2008年10月5日流浪之歌音樂節「從邊界到邊界」(From Border to Border)的迴響 http://tw.myblog.yahoo.com/djabgosun-djangosun/article?mid=960&prev=-1&next=947 以下資料來自2008流浪之歌音樂節官網: 薩米爾.馬霍&伊塔瑪拉.多力:【城市:耶路薩冷|邊界:巴勒斯坦】 http://www.treesmusic.com/festival/2008mmf/S_I.htm 薩米爾曾與許多打擊樂手合作,但直至遇見年輕而出色的手鼓演奏家伊塔瑪拉,才找到可以對話的對象。兩人背景相異,薩米爾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伊塔瑪拉是猶太人,但音樂共鳴的高度,帶領他們跨越身分,以及身分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義。 薩米爾.馬霍=歌,烏德琴 伊塔瑪拉.多力=打擊樂 中東地域戰火頻仍,或由於宗教與世界觀,或由於資源的爭奪,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邊界雙方,充滿不平等的暴力壓迫,也共同分享有如無盡暗夜的恐懼。薩米爾與伊塔瑪拉的音樂,超越了政治與身分上的對立。 出生於詩人與樂人之家,薩米爾自小浸濡於父親、兄長的吟唱。10歲開始對著錄音機錄下自己的吟唱創作,12歲學習烏德琴。往耶路薩冷尋找音樂之路的他,身無分文抵達大城,直到2005年,耶路薩冷音樂學院成立阿拉伯音樂學系,系主任親自挑選學生,並打電話邀請薩米爾就讀,他於是成為第一屆耶路薩冷音樂學院阿拉伯音樂學系學生。畢業後留在耶路薩冷教授烏德琴。 薩米爾在音樂生涯中曾與許多打擊樂手合作,但直至遇到年輕的伊塔瑪拉,他才找到對話的對象。兩人背景殊異,薩米爾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伊塔瑪拉是猶太人,然而兩人音樂的共鳴高度,卻帶領他們跨越彼此的身分,以及身分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今年只有23歲的伊塔瑪拉,被視為中東最出色的手鼓音樂家之一。薩米爾穩重與老成的烏德琴技法,伊塔瑪拉天賦的節奏,都讓人驚嘆。這個簡單的組合,站在中東音樂傳統根柢上創作,蘊含悠久而多元的中東文化,飽滿的力量,使他們在歐洲樂壇備受重視,讓人一聽難忘。

〔2008福建〕神奇的東方古城堡,福建土樓的楹聯(下)

↑ 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土樓之王:「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 http://blog.yam.com/dustytris/article/4608730
↑翻身樓,這個樓名太好玩了,可惜我們無暇造訪,微雨中車行經過時,速速按下快門,牆面上可能是文革時期留下的標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民大團結...
↑德昌樓,位於南靖縣船場鎮,急行而過,沒有記下其楹聯
↑ 慶光樓:「慶緒洪源繼往開來承祖德,光前裕後建基立業振家園」
↑和貴樓:「和親既康祿,貴子共賢孫」,沼澤地上最高的土樓,位於梅林鎮璞山村http://tw.myblog.yahoo.com/jw!CwiGY8WZBRj5iQB0tQRn/article?mid=-2&next=5322&l=a&fid=22
↑僑福樓:有外牆,吳伯雄先生也曾到此一遊 http://news.sina.com/tw/chinanews/101-101-101-104/2008-08-14/07063192089.html
↑ 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土樓之王:「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 http://blog.yam.com/dustytris/article/4608730
↑ 承啟樓內的楹聯:「承前啟後盡閱人間春色,繼往開來飽覽世紀風光」
↑高北土樓群
↑嘿,嘿,夠自戀吧。要玩的請洽以下,好玩的話,請留個言吧,讓我也欣賞一下你有多自戀。〔我是大明星,自己來做製作雜誌封面〕 http://cover.lifeshow.com.tw/ 「台灣博客前進福建采風行」,文章聯播如下 http://blog.roodo.com/blogtravel/archives/6642701.html#comment-17050223 註:楹聯是“對聯”的雅稱。楹聯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語句構成的獨立篇章。其基本特徵是字數相等,字調相對;詞性相近,句法相似;語義相關,語勢相當,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體裁和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