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2007以色列〕耶路撒冷.耶穌受難苦傷路十四站(第1-4),追尋耶穌的腳步

終於要寫中東行最難下筆,也最難整理的這一段。

我們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區沿著彎曲狹窄的石板路街道,追尋耶穌的腳步。行前看過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導的電影《耶穌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我不是教徒,坦白說,即使朋友在行前曾好心送我一本極簡版的聖經,我都沒法耐心一讀,看電影是快速進入這段歷史的捷徑。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充斥著導演想表現的“寫實”,看的過程我不時想撇過頭去,某些畫面實在不忍,看完滿眼血絲,久久難忘。

走這段路心情有些沈重,和以往純觀光遊山玩水的心情大不同。現今回想起來,仍有些難以置信,我曾走過這條耶穌當年走過的路,路上有多少耶穌的鮮血、汗水、苦難和眾人的淚水。 延伸必讀:
老王小姐講故事:苦傷路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category_id=1975249

老夫子姐姐講故事:在苦路上
http://blog.roodo.com/may.lin/archives/784277.html

整理書籍和網路上的資料說:苦傷路(VIA DOLORASA或英文The way of sorrows)是依循著基督教信仰傳統中對耶穌受苦過程的默想,這傳統有一專有名詞「十四站苦路默想」。是基督徒遙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難的日子,而苦傷路是耶穌被宣判為罪人,背負十字架走向各各他(Golgotha),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路徑。 苦傷路通常由獅子門進入,門旁的教堂相傳是聖母瑪莉亞的出生地(Birth Place Virgin Mary),瑪莉亞的母親名為安娜,故此教堂名為聖安娜教堂(Church of St.Anne),教堂建築的自然音響效果極佳,當天巧遇來自美國的華人教友團來參訪,他們正在堂內高歌聖曲(可惜我不知曲目)獻給聖母,這氣氛很感人,身心靈瞬間被淨化的感覺,唱完我們大聲為他們鼓掌,大家親切地互打招呼。

團友Tony兄緊跟其後說要獻唱一曲(我只記得這兩句歌詞:不管天有多黑,星星總在夜空閃亮...),他特別囑咐我們不需鼓掌,因為這是獻給聖母的,不同於一般的歌唱表演。看來處處是學問,我們不能失禮,不過這是以往參觀許多歐洲教堂未曾有的經歷,鼓掌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回應,聖母應該會包容我們的。

第1(I)站:耶穌被判死刑,我們由獅子門進入到苦傷路的第一站,也就是耶穌受審判的地方,現址是一穆斯林學校-奧瑪莉亞(El-Omariya College),古時這兒是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所建造的安東尼亞城堡(Antonia Fortress),耶穌時代則是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的審判堂,據說耶穌在此被定罪,罪名是「自稱是猶太人的王」。

註:釘十字架刑罰源自希臘人或波斯人,羅馬人學來對付反抗帝國的叛徒的酷刑。
註:希律王,站在猶太人來說,他是羅馬帝國派來的統治者,其任內最偉大的建築有3 :1馬薩大 2希律堡 3聖殿,每一個都有很深的故事,有空再來考古。

現今每週五下午,聖方濟會的大批信眾仍會從奧瑪莉亞學校的廣場(即第一站)開始沿苦傷路行進,並在幾個特定的點做祈禱;據說,從十字軍時期就共同認定的這條苦傷路,並非根據考古的結果,純是基督徒的祈禱活動,目的在鼓勵信徒們在這條路上體會耶穌基督為世人所承受的苦難,那種被聖靈充滿的感覺才是基督徒所追求的。耶穌是否真的走過這條路,就留給考古學者繼續去研究,苦傷路的精神意涵重於實質,我想,就如同媽祖到底在哪些地方救過漁民,不是最重要的,漁民在險惡的大海中求生,時時感受被媽祖保祐的意念才是最重要的。 我原以為這條苦傷路會因為耶穌的聖蹟,受到特別的保護,比如會有圍蘺,或特別的清掃整理,但看這條路上住著猶太人、穆斯林,有小商店、住家、教堂、清真寺,和一般老舊社區相仿,但多了份多元民族和宗教融合聚集的氣氛。

第2(II)站:鞭笞教堂,耶穌背起十字架 現址是兩座聖方濟會的禮拜堂,據說是昔日耶穌被判死刑及鞭打的地方,第二站就在第一站的對面,耶穌在此背起十字架,受到羅馬士兵凌虐、鞭打、嘲弄並諷刺耶穌是「自稱是猶太人的王」,逼迫耶穌帶上荊棘冠冕。為了紀念耶穌,現在這裡規劃出一個庭院,並且蓋了兩個教堂,左邊是受刑教堂(Church of Condemnation)、右邊則是鞭苔教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這兩個教堂的馬賽克玻璃都描繪著當時耶穌受難的情景。

第3(III)站:耶穌第一次在十字架下跌倒 現址是波蘭禮禮拜堂,在其大門門楣上有耶穌在十字架下跌倒的雕刻作品 THE CHAPEL AT THE 3rd STATION ON THE VIA DOLORASA WAS REBUILD BY THE POLISH PEOPLE AFTER THE LAST WORLD WAR 第4(IV)站:耶穌遇見母親 現址是亞美尼亞天主堂ARMEN HOSPICE,據說聖母瑪利亞站在路旁想見兒子耶穌一面。

資料來源:http://www.bhcbc.org.au/arch_02mag.htm
第一站:是耶穌被鞭打及戴上荊棘冠冕之處。(約19:1-2) 
第二站:是耶穌被定罪的地方,在聖殿西北角一處有石頭,名為 「鋪華石處」, 在這裡彼拉多將耶穌交給群眾去釘十字架 (約19: 6)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耶穌為什麼會跌倒呢?是為了我們所受的鞭打, 並且我們所有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 
第四站:紀念聖母瑪利亞在路上目睹滿身傷痕的耶穌,她的悲傷,肝腸寸斷, 母子親情,盡在不言中。
第五站:在這裡,古利奈人西門被羅馬士兵強迫幫耶穌背負十字架。 (可15: 21) 然而他的經歷,竟是他蒙福的開端。因他聽了耶穌的十架七言而信了主,得了救恩。
第六站:紀念一個叫 VERONIA的女子用手帕為耶穌擦汗,而耶穌血汗的真容竟留在她的手帕上。
第七站:紀念耶穌第二次跌倒,祂既有西門助祂一臂之力去背十架,祂還是跌倒,可想那時的祂是何等的痛苦及孱弱。
第八站:紀念耶穌安慰婦女不要為祂哀哭 (路: 23:27-28)。耶穌在極大的困苦患難中仍不自嘆自憐,反而關懷安慰那些看見他受苦的軟弱婦女。
第九站:是記念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十至十四站全都在今日的聖墓教堂之內,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站,彼此相當接近。
第十站:在聖墓教堂二樓有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壁畫之處,是紀念神的羔羊耶穌在此被父神獻上。
第十一站:耶穌臥在地被釘在十架上。
第十二站:就是十字架被高高舉起的地方,耶穌在這裡將靈魂交給父神。
第十三站: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取下來受膏的地方。
第十四站:是耶穌的聖墓。
↑苦傷路通常由獅子門進入,門旁的聖安娜教堂(Church of St.Anne),相傳是聖母瑪亞的出生地(Birth Place Virgin Mary)
↑整條苦傷路均由石板地構成,我們沒有進第一站,原因忘了
↑第二站:鞭苔教堂,是耶穌被定罪及鞭打的地方,在聖殿西北角一處有石頭,名為 「鋪華石處」, 在這裡彼拉多將耶穌交給群眾去釘十字架 (約19: 6)
寄件者 以色列
↑苦傷路第二站:受刑教堂內部。教堂裡的壁畫和馬賽克窗都描繪著耶穌被羅馬士兵凌虐,背上十字架的情景。
寄件者 以色列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耶穌為什麼會跌倒呢?是為了我們所受的鞭打, 並且我們所有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
寄件者 以色列
↑第三(III)站:耶穌第一次在十字架下跌倒 現址是波蘭禮禮拜堂,在其大門門楣上有耶穌在十字架下跌倒的雕刻作品 THE CHAPEL AT THE 3rd STATION ON THE VIA DOLORASA WAS REBUILD BY THE POLISH PEOPLE AFTER THE LAST WORLD WAR
↑第三站: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教堂內部
寄件者 以色列
↑第四站:紀念聖母瑪利亞在路上目睹滿身傷痕的耶穌,她的悲傷,肝腸寸斷, 母子親情,盡在不言中。現址是亞美尼亞天主堂ARMEN HOSPICE
寄件者 以色列

2009-05-24

窮人的財富是富人無法擁有的

↑@〔2007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小巷,剛出爐的麵包,色香誘人,卻無緣一嚐

最近想去看電影「窮得只剩下錢」,因為其中有一句台詞:窮人的財富是富人無法擁有的…。今天剛做完了海豚飛那兒看來的「輪迴轉世測驗」,哈,原來我和財富、愛情皆無緣。前些時日,有個朋友問我,沒有愛人的時候會不會孤單、難過,她是個好心人,總是用這句話帶出她的關心。我說:其實大部份日子我都過得挺樂活、挺舒爽的,這不是在你面前逞強,會孤單、難過,主因通常也不是沒有愛人,這也許不是你們有愛人的人能體會的。我呢,會孤單、難過,就孤單、難過了,可能只是沒有吃到一頓美食。

輪迴轉世測驗的結果:http://8word.net/test/42/test.asp
你是:E 型 解析,你擁有非常強烈的靈感,從以前至今的轉世中,你都被神秘的力量或神的指引所吸引,實踐祂們的指示。在任何的一個轉世中,你都能利用自己特有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或給與忠告;不過有時也因為自己特有的能力,使人害怕。重複上述轉世之旅程,你的靈魂較偏向精神面且持有厭世的世界觀,而且你和世俗的財富、權力或愛情等事情,都比較無緣。但在重覆轉世的過程中,可使靈魂的經驗得以平衡,讓靈魂進化。在今世你不妨把目標放於世俗的事項上,從現實與正面的方向著手,這樣一定就可以發揮你從未想到的個性與魅力。

2009-05-21

〔2007以色列〕耶路撒冷.哭牆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寄件者 以色列

造訪哭牆距今已近兩年,現在看照片仍不時起雞皮疙瘩,回想出發前,曾看過不少電視旅遊節目,拍攝眾多尤太人在哭牆前緬懷親人和祖先不停哭泣的畫面,懷著這樣的預期心理,讓我在即將接近哭牆的那一刻,有些手足無措,我得先坦誠,我人生中最無能的部份,就是安慰人,尤其要去面對一個正在哭的人,而在哭牆,你得面對一大群正在哭的人。

進入哭牆前得經過一道道安檢關卡,金屬探測門和開包檢查是必備小菜,週遭是一堆荷長槍實彈的年輕士兵,我們早在入關以色列時即已見過這陣仗,沒有太多驚奇,關卡設計得有些轉折,無法一眼望見前方的哭牆,直到做完安檢,穿過轉折長廊才豁然開朗,看到一片廣場和一面高牆,啊!我真得站在哭牆前面了,這面牆承載著多少歷史,宗教的意味也很濃厚。

領隊黃建忠老師再次提醒大家,按尤太人的傳統,男女必須分開祈禱(伊斯蘭教也是如此),果然在哭牆廣場有道一人高的塑膠圍蘺將廣場一分為二,大家一眼便可分辨出該往左或往右。女生的區域較小(原因不明),所以很擁擠,我們根本擠不到牆邊。男士這邊最明顯的景象是大部份朝拜者頭上會戴著名為「卡巴」的圓形小帽,我們看到帶著長槍來此祈禱的軍人也不例外,少部份觀光客則戴著一般的帽子。我們看到有的朝拜者身體前後搖動唸誦著經文;哭牆上的細縫,被塞滿了給上帝的信。

旅者的碎唸:哭牆雖是露天的,但別忘了這是尤太人最重要的祈禱和悼念的聖地,旅者請記得要服裝整齊,態度莊嚴。拍照最好持長鏡頭遠拍,在這樣肅穆的場所,快門聲也是挺擾人的。

延伸必讀
老王小姐講故事:人神共泣的哭牆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2247637

老夫子姐姐講故事:哭牆
http://blog.roodo.com/may.lin/archives/773200.html

維基說〔哭牆〕
西牆,(英語:Western Wall,希伯來語:הכו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簡稱Kotel)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宗教聖地聖殿山,猶太教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殘存的西部外牆,48米長,18米寬,是猶太教最重要的聖地。傳說耶路撒冷聖殿被燒毀時,六位天使曾經坐在聖殿的一面牆上哭泣,淚水粘結石縫,故而大牆永遠不倒。又猶太人在此為聖殿的被毀而慟哭,因此,它又稱哭牆,但這一名稱已逐漸較少使用。由於現在的西牆事實上成為一座露天猶太會堂,所以按照猶太教的傳統隔成男女兩個部分。男性必須戴上名為「卡巴」的圓形小帽才可接近西牆。

2009-05-16

〔2007以色列〕耶路撒冷.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愛的代價

原寫於2007.09.09,今補圖重PO

===========

以色列.耶路撒冷,這個集尤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聖地之城,旅遊書上說,聖殿山是耶路撒冷的歷史與精神中心。
.尤太人(尤太教):視聖殿山為最神聖的地方,位於聖殿山中央的大岩石(現為金頂磐石清真寺所覆蓋),是尤太人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準備獻他的獨生子以撒(Issac)的地方。所羅門王在此建立尤太人的第一聖殿,之後第二聖殿的位置也在此。

.基督(含天主教、東正教…)徒:這裡是耶穌講道的地方
.伊斯蘭教(回教)徒:這裡是先知穆罕默德昇天的地方。

拜訪聖殿山這天行程很緊湊,我們走在豔陽高照的石板路,沿著忽上忽下的地形不知走了多久,很曬、很累,卻很興奮。這個古老的城市,街道蜿蜒,走到後來,我們根本不知東西南北,還好買到一張明信片,明信片剛好是聖殿山(The Temple Mount)的鳥瞰圖,上方是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右下是哭牆(Western Wall),左下是耶穌在受難前扛著十字架走過的苦路…,極右方的地底下還有古蹟正在開挖。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也是第一大城,耶路撒冷在希伯來文中是「和平之都」之意,在阿拉伯語中則是「聖地」的意思。我想,古今多少人為了愛這塊聖地,付出無數慘烈的代價,我們只不過是揮揮汗罷了。

〔延伸閱讀〕
ISECO-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

老夫子姐姐講故事:耶路撒冷聖殿山的金頂寺
http://blog.roodo.com/may.lin/archives/780410.html

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蓋在那裡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70609268

以下資料來自世界遺產協會網站
http://www.what.org.tw/db/detail.asp?hid=88
世界遺產名稱: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Old City of Jerusalem and its Walls
所屬區域:阿拉伯地區
所屬國:耶路撒冷Jerusalem
所在地:耶路撒冷區Jerusalem District 方位:N31° 47' , E35° 13'
列入世界遺產時間:1981年入選
遺產概述:全城分為四大區的耶路撒冷為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的共同聖地。城內多達220件的遺跡中,最華麗的便是回教徒視為聖地的岩石圓頂清真寺,其建於西元七世紀時,外牆內部均裝飾有美麗的幾何及花紋圖樣且於猶太教的傳說中,這裡亦為亞伯拉罕獻祭之處。位於猶太區之哭牆,為以色列人緬懷過去的神聖遺址,而聖墓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內的耶穌復活圓廳(The Resurrection rotunda) 則置有耶穌墳墓。 所面臨的危機:耶路撒冷的處境較特殊,因其沒有統一的政府,而某些國家亦遵從1947年聯合國所提出的分治計畫,認為耶路撒冷不全然屬於以色列或約旦,並承認其為一獨立主體。耶路撒冷為1981年由約旦所申報的世界遺產,當時認為申報的行動應無關於耶路撒冷主權歸屬問題。而後急速的都市發展、觀光公害以及缺乏保護措施等因素,皆危及此地的宗教遺跡,因此於1982年時委員會便決議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中。自1967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致力於保護耶路撒冷的珍貴遺產,而執行委員會與聯盟大會也多次要求執行國際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呼籲各會員國一同資助耶路撒冷的保存與修復計畫且也得到熱烈的迴響。
↑從橄欖山居高處可遠眺整個聖殿山(耶路撒冷舊城區),和金頂磐石清真寺
↑以85公斤重的黃金覆蓋的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起建於西元691年(伊斯蘭教國王阿比德瑪立克),是耶路撒冷最美麗的象徵,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也是建築的一大奇蹟
↑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廣場週邊
↑以人為比例尺,便知這是個超級大顆的金色洋葱頭
寄件者 以色列
↑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西元2000年以色列總理夏隆來訪聖殿山之後,引起的尤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緊張關係,自此之後,非伊斯蘭教徒禁止進入此寺,只能在外面廣場參觀和拍照。
↑今天有空把圖放大細看,才發現婦人正開心大笑呢,這是二年前看照片時完全沒注意到的,我也大笑了起來,雖然沒法進金頂寺,多少能領略朝聖者的開心、滿足。
↑金頂磐石清真寺附近,還有不少古蹟正在開挖。
寄件者 以色列
↑購自以色列的明信片,金頂磐石清真寺週邊的鳥瞰圖,上方是金頂磐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右下是哭牆(Western Wall),左下是耶穌在受難前扛著十字架走過的苦路…,極右方的地底下還有古蹟正在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