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5

2008流浪之歌音樂節-城市邊界,音樂超越了一切對立

↑〔薩米爾.馬霍〕表演烏德琴
↑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拿一個像縲絲起子的物品示範如何將鼓調音
↑鼓皮本來多以獸皮製作,但為了適應世界各地潮溼的天氣,會以塑料代替
↑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說:據傳說,鼓最早緣自於非洲婦女篩米時,因拍打米篩意外發明了鼓
↑手指連續撥打鼓面,是高難度的技巧
↑鼓內還會放些小豆子,會發出沙沙聲,聽了手癢,腳也癢啊
烏德琴源自伊朗,烏德是「wood木頭」的意思。最早琴身是扁的,後來才演變成大圓弧。有「中東樂器之王」之稱,烏德琴被認為是中國琵琶、歐洲魯特琴的前身。由於現代吉它延自魯特琴之一種類,是以烏德琴也被視為吉它之祖。
↑左、右手都可彈,請回頭看第一張照片,厲害! ↑樂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天下午去中山堂上中東音樂課,老師是打擊樂手〔薩米爾.馬霍〕和手鼓演奏家〔伊塔瑪拉.多力〕,中東音樂真有魔力,聽了手癢,腳也癢,拍照時身體一直想跟著樂音舞動,要一直勉強忍自己立正才能按快門。這兩位樂手分別來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巴政治對立(情況類同我們和對岸),但音樂無國界,且神力無邊地打破一切對立。 去年訪以、巴後,我曾寫著:我們似乎很愛牆,但也為牆感到尷尬 http://dearfrances.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9828.html 這兒有影音可聽:〔小毛 django〕2008年10月5日流浪之歌音樂節「從邊界到邊界」(From Border to Border)的迴響 http://tw.myblog.yahoo.com/djabgosun-djangosun/article?mid=960&prev=-1&next=947 以下資料來自2008流浪之歌音樂節官網: 薩米爾.馬霍&伊塔瑪拉.多力:【城市:耶路薩冷|邊界:巴勒斯坦】 http://www.treesmusic.com/festival/2008mmf/S_I.htm 薩米爾曾與許多打擊樂手合作,但直至遇見年輕而出色的手鼓演奏家伊塔瑪拉,才找到可以對話的對象。兩人背景相異,薩米爾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伊塔瑪拉是猶太人,但音樂共鳴的高度,帶領他們跨越身分,以及身分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義。 薩米爾.馬霍=歌,烏德琴 伊塔瑪拉.多力=打擊樂 中東地域戰火頻仍,或由於宗教與世界觀,或由於資源的爭奪,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邊界雙方,充滿不平等的暴力壓迫,也共同分享有如無盡暗夜的恐懼。薩米爾與伊塔瑪拉的音樂,超越了政治與身分上的對立。 出生於詩人與樂人之家,薩米爾自小浸濡於父親、兄長的吟唱。10歲開始對著錄音機錄下自己的吟唱創作,12歲學習烏德琴。往耶路薩冷尋找音樂之路的他,身無分文抵達大城,直到2005年,耶路薩冷音樂學院成立阿拉伯音樂學系,系主任親自挑選學生,並打電話邀請薩米爾就讀,他於是成為第一屆耶路薩冷音樂學院阿拉伯音樂學系學生。畢業後留在耶路薩冷教授烏德琴。 薩米爾在音樂生涯中曾與許多打擊樂手合作,但直至遇到年輕的伊塔瑪拉,他才找到對話的對象。兩人背景殊異,薩米爾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伊塔瑪拉是猶太人,然而兩人音樂的共鳴高度,卻帶領他們跨越彼此的身分,以及身分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今年只有23歲的伊塔瑪拉,被視為中東最出色的手鼓音樂家之一。薩米爾穩重與老成的烏德琴技法,伊塔瑪拉天賦的節奏,都讓人驚嘆。這個簡單的組合,站在中東音樂傳統根柢上創作,蘊含悠久而多元的中東文化,飽滿的力量,使他們在歐洲樂壇備受重視,讓人一聽難忘。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感覺很棒!
我很喜歡這一類的音樂/樂器
帶著遙遠古老而神秘的浪漫^^

frances有沒有學起來啊
下次演奏給我們聽~

匿名 提到...

啊,大概一整個忙碌,都沒留意值得的訊息,錯過很多美好。

Frances真的很愛中東耶。小魚沒去過,可是,最近有聽到一些關於那道牆的故事,很有感覺。這音樂,光看照片及文字就很棒的感覺,下回小魚也要去聽!

公車青年CYC 提到...

在土耳其的流行音樂裡,
即使用了各種的電子音樂、爵士鼓、電吉他等西方樂器元素,
烏德琴(Ud)、陶鼓(Darbuka)、平面手鼓(Def)仍經常被用來伴奏(除了少數極端歐化的歌手之外,幾乎每張專輯至少一首歌一定會用上),
不過就撥弦樂器而言,
我個人覺得烏德的聲音算是較悶的
(略似像咱們國樂的二阮),
我比較喜歡巴拉瑪(Baglama)、布茲奇(Buzuki),
較宏亮或高亢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