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嘉義布袋,印象中只想到魚塭,小時候很愛讀的一本小說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1981年初版),其故事即是講布袋幾個親族間的溫暖故事,當月色淌進一畦又一畦的魚塭,千百個月亮浮現眼前,意寓布袋兒女的萬千情意,在社會變遷快速的年代,此書特別讓人感覺溫厚,我因此讀了好幾回。
我們每天都需要鹽,但很少有人關心鹽是怎麼來的?汗顏歷史沒讀夠,我一直以為台灣的鹽田只集中在台南,上週來到嘉義布袋經【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導覽解說員才知道嘉義布袋一直有鹽田,經清領、日據、國民政府來台,在極盛時期曾經擁有2000公頃的鹽田,這些閃閃發光的白鑽,曾繁榮地方兩百年。但隨著工業製鹽的方便和經濟,人力密集又得看天吃飯的天然晒鹽終究難以支撐,廣大的鹽田逐漸廢晒(永遠休耕),如何將先人的智慧和貢獻傳承給後代子孫,【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開啟這項任務,2002年台灣鹽田全面廢晒,2008年洲南鹽場開始整建,同年舉辦第一屆謝鹽祭,今2013年已經舉行第六屆了。
曬鹽,完全是看天吃飯的行業,鹽工們即使付出極大的勞力,仍不時要為生計擔憂,因此鹽工們若能夠順利曬出白鹽,心裡都存「感謝天地與眾神靈」的心情,每年十月(少颱風雨水)晒鹽之始都會祭天敬神,【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體會鹽工當年謝天的情懷,舉辦「謝鹽祭」,著眼現今沒有靠天吃飯的生活壓力,時空已不再悲情,這個活動除了讓後輩明瞭先人過去在此的劬勞和貢獻,希望能灌注更豐富的內涵,謝鹽祭除了謝神儀式,也安排在地人文環境解說,講述老鹽工的智慧,引導人們在僅存的兩排鹽工宿舍散步,觀察潮間帶引來的候鳥,到晒鹽場晒鹽、堆鹽山體驗等等,這些解說和體驗活動不限謝鹽祭當天,【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平日也接受團體預約,這幾年接待過不少教育和公司行號團體,藉文化、生態發展觀光增加在地工作機會,一直是台灣許多鄉鎮努力活絡在地經濟的方式,協會光靠政府補助無法長期營運,自己努力才能長久生根。
鹽自古即有「百味之王」的美名,查了資料,海鹽曬制技術長達三千年歷史:「春秋時就有人在沿海鬻海為鹽、墾荒炊蝦。瀕海之家,魚鹽之利…。」;王廙《洛都賦》曾以「玉潔冰鮮」來讚美白鹽。許多異國料理將高級天然海鹽入菜,讓饕客更能品嚐到食物的原始美味,也讓美食經濟產值提升,【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早已研發高級天然海鹽讓遊客當拌手禮,我想最近食品安全問題叢生,從產地到餐桌距離愈短愈好,製程愈透明愈好,便大膽建議協會結合當地農漁物產,研發更精緻的料理,參考「田媽媽」模式,這些料理只有在布袋才吃得到,且保證吃到安心和美味,以吸引更多遊客到訪。文化需要觀光經濟支持,觀光經濟也需要文化來厚實,由衷希望謝鹽祭一年比一年更精彩,吸引更多朋友來參與。
布袋嘴‧洲南鹽場的blog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583集:海風日頭鹽田樂
以下資料引自「【文化嘉縣】 布袋鹽田好風光 洲南鹽場謝鹽祭」
以鹽為主題,結合虱目魚產業的布袋鎮洲南鹽場第六屆「謝鹽祭」 10月5日熱鬧舉行,小朋友盡情的在鹽田嬉戲,體驗鹽工的辛苦,主辦單位還安排測鹽的鹹度等與鹽有關的闖關遊戲,現場還有創意市集,活動豐富多元,有吃又有玩。布袋是個漁鹽之鄉,不但是「鹽的故鄉」,也是「虱目魚的故鄉」,縣府委由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舉辦「2013謝鹽祭《友善土地農漁鹽》」活動,傳達最真情的鹽田及虱目魚故事,向遊客呈現漁鹽的歷史風華、生活文化與天然美味。來自各地的遊客一早就來到漁鹽之鄉做客,享受陽光、海風、魚、鹽的秋爽之旅,縣長張花冠和立委陳明文也應邀參與盛會。小朋友不玩泥巴,而是在鹽堆打滾嬉耍,玩堆鹽、晒鹽及學習如何測鹹度,志工們向民眾解說公共藝術意涵,現場還提供免費品嘗虱目魚,場面很熱鬧。布袋曾是全國最大的鹽場,面積2000公頃,製鹽輝煌時代處處是「白金」。台鹽於90年廢晒,結束近200年的「白金歲月」,縣府於97年向國有財產局無償撥用洲南鹽場約20公頃土地,由布袋嘴文化協會認養及經營管理,同年舉辦第一屆謝鹽祭。六年來洲南鹽場從荒水之地,蛻變成環境教育活動與嘉義縣唯一的鹽業文化資產再發展基地,成果有目共睹。值得一提的是,洲南鹽場不以單一產業再發展為滿足,今年跨足在地農業與漁業議題,讓粒粒「白金」與條條「魚金」耀眼奪目,擦亮布袋小鎮「雙金」的閃亮招牌,讓未來地方新活力及魅力風華再現與延續。
「謝鹽祭」當天活動內容:
鹽田大富翁(體驗產晒與整建技術)
鹹淡操人(測量鹵水鹹度)
長腳鷸九宮格(發現豐富的鹽田生態)
當我們混在一起(探索魚塭生態養殖)
進擊的稻米(認識無農藥米種植)
一
↑布袋國小跳鼓陣
↑晒鹽工具有木制耖耙、戽鬥、魯班尺、漏碗、木板等
↑「謝鹽祭」表演活動,講究在地參與,小朋友賣力演出
↑花冠縣長來參與謝鹽祭,挑起沈重的鹽擔,直呼:「晒曬比做縣長辛苦」
一
↑小朋友體驗晒鹽和挑擔,樂得很
↑注意看地上,很特別吧,瓦盤鹽田曬鹽法,將瓦罐碎片和水泥舖地為基,挖溝、製堤、夯實、舖瓦,樣樣都是老鹽工憑著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智慧來重塑這片鹽田。
↑頗賣力的小鹽工,哈
↑我拿起木制耖耙細瞧,現代版的耖耙多加了片輪胎材質的塑片,增加耙集效力
一
↑「見人挑擔不吃力,當家才知柴米價。」
↑洲南鹽場各色好鹽,詳細介紹:http://budai.pixnet.net/blog/post/30763919
↑鹽工茶,喝來除了有甜甜的黑糖味,還有股冬瓜茶味,原來裡面加了少許太白粉(馬鈴薯粉),這樣鹽工喝了更有溫暖感。
↑僅存的兩排鹽工宿舍,此地風大,故早期房屋建得較低矮
一
↑此地的信仰中心嘉義布袋龍天宮
↑此地的信仰中心嘉義布袋龍天宮,為什麼門神是位女士?想是因為供奉媽祖的原故,不便請將軍們(武門神)站兩旁,神界也是男女有別的?回家查了資料,原來祂有個專有名詞「宮娥」(文門神),還發現太監也可以當門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