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是10/2早上7點在公車上補拍的,剛好顯示監察院位於現今台北市中山南、北路及忠孝東、西路交叉口。
第一回走入監察院,不是去陳情,是去探訪內外皆華麗莊嚴的日治建築,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的行政機關「台北州廳舍」(落成於西元1915年,大正四年,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引自監察院官網的介紹,它是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式老建築,被視為受後文藝復興時期影響的建築代表作。
話說日本戰敗,1945年台灣光復,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原台北州廳舍與原台北市役所廳舍(今行政院)合併使用,成為台灣最高行政機關辦事處。1947年5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自此台北州廳舍被稱為南棟、台北市役所被稱為北棟,合稱「省府大廈」。1957年6月,台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縣中興新村,原台北州廳舍改為台灣省政府台北連絡處。1957年,因行政院入駐原台北市役所,原台北州廳舍就規畫為監察院辦公處所,直到今日。
話說日本戰敗,1945年台灣光復,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原台北州廳舍與原台北市役所廳舍(今行政院)合併使用,成為台灣最高行政機關辦事處。1947年5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自此台北州廳舍被稱為南棟、台北市役所被稱為北棟,合稱「省府大廈」。1957年6月,台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縣中興新村,原台北州廳舍改為台灣省政府台北連絡處。1957年,因行政院入駐原台北市役所,原台北州廳舍就規畫為監察院辦公處所,直到今日。
資料來源:監察院建築介紹主題網
監察院參觀資訊
↑這張也是10/2早上7點在公車上補拍屋頂的「老虎窗」,老虎窗不是因為長得像老虎眼,是外來語roof(屋頂)的意思,坐公車才能有這高度,不然要跑到對面的建物才能取到這角度。不知為何影像呈現這樣的淡綠,可能公車上的玻璃有貼隔熱紙什麼的。
↑監察院除了是行政機關,也是國家一級古蹟,所以內部設有文物展覽室,藉著這模型才能看到整棟建物呈不對稱的L型。監察院的屋頂非常有看頭,看來下回該找個制高點去拍一下。
↑資料寫著:入口圓弧形八柱式門廊。但我怎麼數都只有六柱?細看以下引自監察院官網的資料,才知原來有兩根柱子是隱藏在牆內的:「採用帕拉底歐慣用的雙柱做法,以三對並排的托斯坎式圓柱和兩根隱沒在牆裡的方形壁柱支撐,圓柱柱身表面光滑,沒有雕刻凹槽,簡潔有力,強調柱子的支撐力感,這種由八根柱子所支撐的門廊稱八柱式門廊。」
↑八角形的「衛塔」
↑莊嚴肅穆的入口
↑主建物是拜占庭式銅製碟形圓頂,左右各有一棟八角形的「衛塔」,像左右護衛。主建物上有著破縫山牆,勳章壁飾
↑我喜歡這可愛的門環
↑入內挑高中庭的圓頂天花板,仿羅馬萬神殿式的「格框」,中心有彩繪玻璃
↑簡報室不對外開放,只能拍長廊,門框有列柱和圓拱,很有羅馬味
↑登上二樓的文物展覽室
↑二樓的文物展覽室的古壁爐,非堂典雅
↑二樓文物展覽室其中一間的天花板特別使用透明玻璃,讓我們看到屋頂的木作和「貓道」,哈,這可不是給貓咪走的步道,只是建築師預想到過高的屋頂,維護不易,所以在天花板與屋頂間加設維修棧道。導覽人員說,有的監察院新進同仁,不知有「貓道」,想說天花板怎麼不時傳來腳步聲,還以為鬧鬼了。
↑這可不是一般的常見的鬼瓦,是古蹟修復時到大陸江蘇量身訂做的御窯黑瓦(北京紫禁城專屬御窯),這黑瓦要在窯中以稻殼悶燒四十九天,此間不能熄火,之後再陰乾十二天方才完成黑可鑑人,敲擊時有金屬聲,堅韌防潮的黑瓦。
↑這舊門栓雖小但典雅細緻,可見建造人對細部的要求也很高
↑從老照片可以看出監察院以前沒有圍蘺,離馬路有著較大的間距,停在前方的是一輛洗街車
↑華麗而莊重的圓頂天花板
↑像牛角的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
↑圓頂天花板挺美的,大家都愛拍
↑沿著M型樓梯,往二樓走
↑看窗的位置便知它的名稱,以上這扇在牆上的叫「牛眼窗」,前面談過,在屋頂(roof)的叫「老虎窗」
↑曼薩爾式屋頂,盛行於十九世紀中葉,拿破崙三世在巴黎重建大型公共建築時廣為採用,一時蔚為風尚,屋頂呈兩段傾斜,上半段斜度較下半段平緩,內由多組木衍屋架支撐,木料來自阿里山的檜木,其間設有貓道,便於檢視維修。
2 則留言:
挖~好詳盡的講解~
1920年以前日治時代的官方建築都是走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同一時期被日本統治的大連也建設了蠻多這樣風格的建築,蠻有看頭的 ~
walter,我覺得若沒時間出國,其實在台灣散步就有許多可看的東西,1920年代, 日本有大量的留學生出洋歐洲,學了很多西方建築藝術,回來為了向上級展示他們學了些什麼,剛好就大量發揮在殖民地台灣的一些公廳上面,我猜,有的設計太大膽太西式,反而不好在日本本土發揮。暫放下中日沈重恩怨不論,也許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機緣,讓我們現今可以看到這些古蹟。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