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8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一場在伊朗的英美文學讀書會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1

第一次興起想參加讀書會,是因為美里老師選的書單很吸引人,依序為:讀書《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看電影「天堂邊緣」、讀書《行道天涯--孫中山與宋慶齡的革命愛情故事》、看影片《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讀書和看影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些書剛好都是極有興趣的,如果一群人一起讀會是如何?和我自己一個人讀又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本《在德黑蘭讀羅莉塔》剛好就是描寫一個在伊朗教授英美文學的大學教授在家組讀書會的故事,這就更妙了,在讀書會中讀別人的讀書會,且教授和學生在教室上課就好,為什麼在教授家中還要組讀書會,請大家先看這段引自書店網站的介紹文便知:背景是伊朗革命的早期,何梅尼剛掌權,街頭抗議遊行不斷,而大學校園裡,宗教狂熱的學生為掌控課程內容,將唱反調的教授趕出校園的事件層出不窮。無法面對革命的激進與對女性的壓迫,作者離開校園後,邀請過去教過的七位女學生,到家裡開秘密的晨間讀書會,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閱讀討論伊朗當局明令禁止閱讀的西方名著,如納伯科夫的《羅莉塔》、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詹姆士的《黛西‧米勒》、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等。紀錄伊斯蘭女性如何解讀這些名著、她們個別的生命如何與其交錯、對話、互涉。原本在大環境下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女性,隨著讀書會的自由交流,卸除心防、暢所欲言,談得不僅僅是文學、也是自己的生命。

讀《在德黑蘭讀羅莉塔》一直卡卡的,目前只讀了二百多頁,我看此書的結構是日記加自傳加讀書心得的書寫結構,我對伊朗瞭解有限,對書中提到的西方名著也大多沒讀過,讀來卡卡是一定的。我把書中看懂或有感的部份做些摘要:

P.56 同一事件,我們從報紙,和從小說、(自)傳記去讀,有何不同?->剛好近日發生日本地震和海嘯大災,我很期待未來三十年日本小說家或導演們,會如何寫這段時間發生的事。

P.111 我們為什麼要花大把時間讀小說?因為小說具顛覆性,讓我們質疑平常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P.122 面紗本為我與神間的神聖、聖潔關係,卻淪為政權、權勢工具,政治的表徵。

P.131 小說不是寓言,而是另一個世界的感官經驗,吸收經驗,產生共鳴。

P.235 「戴面紗的女人就像貝殼裡的珍珠一樣受到保護」->我在伊朗的確曾看到類以標語:A woman modestly dressed is as a pearl in its shell.(拍下的照片如下)。我把它好翻成:「女性含蓄(合宜)的穿著(罩袍),如同珍珠隱含在貝殼裡。」,不知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翻法?

有天讀書會結束時,同學們聊到可仿照書中的讀書會,備些茶點,輕鬆讀書,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台中大墩寫作讀書會,他們讀這本書時,同學們還穿中東婦女服裝來讀這本書,文:會員們,興奮的穿上中東婦女的服飾,隔空加入了此會(虛擬實境)。

我們在讀書會中也看了動畫電影《茉莉人生》:伊朗導演馬嘉莎塔碧的自傳故事,同學們熱烈討論著許多伊斯蘭教婦女成文或不成文戴頭巾的規定,反之,一些文章和影片提到土耳其為求快速現代化,在憲法中曾規定,禁止婦女戴頭巾,但究竟如何呢?其實這法令在土耳其一直有爭議,我在土耳其看到許多婦女戴頭巾,並沒有人被抓或被惡言相向,頭巾不只是規定,千年來其實已經內化,是代表謙虛、對真主阿拉的虔誠奉獻,宗教誠敬的意涵深植,不是憲法能限制的。

相關閱讀
土耳其進行曲 ~張信剛–遊走於文明之間

戴頭巾上課去 土耳其大學終結禁令

逃遁與抗暴的閱讀-讀《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ps-IMG_8104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好~真是增加見聞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