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屏東牡丹]先人的智慧,排灣族Cacevakan石板屋遺址

ps-IMG_0983
在地導覽解說員沈仲文先生,他是移民到屏東的花蓮阿美族朋友,因為夫人是屏東排灣族。仲文醫學院畢業完成一年實習後,卻沒有選擇當執業醫生,在牡丹為原民文化努力耕耘多年,他的故事很有趣,也很深沈,容我做個保留,等你來屏東牡丹請一定要去找他聊聊。

黃昏時拖著疲累的下班身軀,跳上公車加捷運的輸送帶,奔往和朋友們聚餐的地點,一晚歡聚吃喝,回到家躺平仍感疲累,倒不是肉體的勞累,是連日來心裡想念著屏東牡丹那一片寧靜山林。

會想來屏東牡丹一遊,一開始就是被探訪原住民文化這幾個字吸引的,原民朋友居住的地方都山明水秀,他們的藝術天分更是不在話下,我們跟著在地導覽解說員沈仲文先生來到排灣族Cacevakan石板屋遺址前,得先爬一段山路,一路上仲文也做了許多生態解說,這很重要,原民朋友可以不帶飲水和乾糧,靠辨認可食的動、植物即可在山上狩獵數天。途中還遇到一隻小螃蟹,半山腰怎麼會有螃蟹,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一路走來雖然汗流浹背,不斷被小黑蚊攻擊,但相較於台北盆地的悶熱,卻覺得有風有山林遮蔭的山路,走來格外開心。終於走到當天的目的地-排灣族Cacevakan石板屋遺址,仲文先以小米酒、香煙和檳榔祭拜祖先,且叮囑我們這是祖靈聖地,請大家不要大聲嘻鬧。因為古時排灣族的習俗會將先人以「曲肢蹲葬」的方式埋葬於家屋內,祈求祖先可以永遠守護家屋,故這片石板屋遺址還葬有先人。這些儀式只有原民朋友可以做,訪客不要任意跟隨著做,也不要踫觸祭品,只需在旁默默觀禮;祭品祭拜完要放在原地,不會拿來食用,也不會拿回家,入境問俗,這是基本的禮節,請各位朋友來此做客,務必切記

仲文也以幾個明顯有切割打磨痕跡的石板,說明六百年前先人的智慧,之前走花蓮椎麓古道也曾看過原民的石板屋遺址,但可惜大多已經散失,要很用力才能想像,屏東牡丹的石板屋遺址相對而言範圍很大,且留存的石板數量也很可觀,還可猜出其村落規模和屋內的空間規劃,餵養山豬的圓形石槽也還在,表示當年先民已從遊獵生活漸進入畜牧時代。先人身高大約一百五十,石板屋蓋得不高,尤其頭目家的入口門特別低矮,是為了讓訪客自然而然低頭向頭目致意之用,這是仲文現場出的考題,被我猜對了,因為在國外的教堂也看過相似的設計。想像這麼多又這麼大塊的石板,當年沒有機具,只靠樹藤拉上山,先民的努力和智慧令人讚嘆。

屏東199人文生態走廊

沈仲文先生/巴里勞文化事業創意總監
(「巴里勞」為排灣語,意指「恆春半島」地區,排灣族之Paliljaw群)
手機0912-136836;郵箱:mudanbb@gmail.com

以下文字來自:屏東牡丹Cacevakan石板屋遺址(Cacevakan Prehistoric Site)官網
台灣原住民族之住屋,是取自於生活環境中的天然材料,其中排灣族利用石材砌成極具民族特色之「石板屋」。隱藏在牡丹鄉石門村南邊山林間的cecevakan遺址,石板屋羅列分布在舊部落的土地上,大石板上以手工具敲打出的刻痕,訴說著先人的生活軌跡。cacevakan意為「切割石板之處」,係屬排灣族paliljaliljau群之舊部落,聚落位於竹社溪畔山腰的平緩坡地上。遺址內的石板屋,計有頭目家屋1座,其面積約為100平方公尺,屋前有石板鋪設之平台;一般家屋約有22座,每座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排灣族人利用恒春半島地區的砂岩,沿石頭節理敲打切割石板,作為建築石板屋之材料。將石板堆疊成為家屋的背牆及側牆,正面則矗立大片之石板。製作石板前會請巫師進行祭祀儀式,祈求切割石板過程順利平安。排灣族之傳統習俗為室內葬,將先人以「曲肢蹲葬」的方式埋葬於家屋內,祈求祖先可以永遠守護家屋。從步道走進遺址,懷抱著敬畏與感恩的心,共同體會原住民的祖先們,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努力孕育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智慧。
ps-IMG_1000
↑原民朋友上山狩臘只帶刀,不帶飲水和乾糧,靠辨認山中可食的動、植物即可在山上狩獵數天,很厲害唷。
ps-IMG_1008
↑小螃蟹也來爬山
ps-IMG_1010

ps-IMG_1017
↑《螽斯》就是故宮博物院那顆「翠玉白菜」上栩栩如生的小蟲,我這城市鄉巴佬終於看到俗稱「紡織娘」的活螽斯,雌蟲腹部末端有刀狀的產卵管,不說我還以為是牠的秘密器。再來複習一下「翠玉白菜」的典故,這是古時大官嫁女兒的嫁粧,青白色的菜表示我女兒是清清白白地嫁到你家的;紡織娘很會產卵,表示我女兒很會生養,每次和老外講這個,我自己講得很開心,但不知他們聽懂多少,反正接下來是看肉形石和毛公鼎,以白菜肉片鍋做結語,他們比較聽得懂應該是這段。
ps-IMG_1073
↑看到「祖靈聖地,請勿喧嘩」的告示牌,就表示即將進入排灣族Cacevakan石板屋遺址。
ps-IMG_1054

ps-IMG_1057
↑終於走到當天的目的地-排灣族Cacevakan石板屋遺址,仲文先以小米酒、香煙和檳榔祭拜祖先,且叮囑我們這是祖靈聖地,請大家不要大聲嘻鬧。(題外話:原民朋友很愛開玩笑,他們如果問:有沒有帶香檳來?這香檳是指香煙和檳榔。)
ps-IMG_1056
↑此地石板屋遺址範圍很大,且是原民朋友的祖靈聖地,請大家不要當成爬山路線,一定要和原民朋友預約好,請他們帶你上來。
ps-IMG_1066
↑仲文以幾個明顯有切割打磨痕跡的石板,說明六百年前先人的智慧,這表示有層板架在凹處。
ps-IMG_1039

ps-IMG_1070
↑餵養山豬的圓形石槽也還在,表示當年先民已從遊獵生活漸進入畜牧時代。
ps-IMG_1083

ps-IMG_1084
↑牠很安靜,堅持只拍黑白照,直到成為永恆。(有朋友形容得更好:牠到下一個輪迴去了)
ps-IMG_4158
↑我的母校,台北大直實踐大學校內的魯凱族石板屋,歷經多次地震卻無重大損害,原民朋友友的智慧,厲害吧,我看了它四年。資料上說:魯凱族會在家屋主柱與簷桁面上位置做雕刻。使用於家屋簷桁的裝飾主題圖案有人頭、人像、蛇、甕、豬鹿動物紋,表現多樣性題材的簷桁雕刻,這些雕刻的圖案與變化性也表現了魯凱族的藝術天份,在魯凱族中只有頭目家屋才能享有屋簷雕刻繪圖的特權。
ps-IMG_4163

ps-IMG_4164

沒有留言: